您好,欢迎登陆 《东西南北丹东人》!
Loading...
正在加载中...

知名企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乡骄傲 - 知名企业
【北方山奇】——“十年磨一剑 露刃天下中”打造辽宁特色品牌

 马玉珠——“北方山奇”创世纪

        一块香菇能新鲜几天?一棵山野菜能出息到哪儿?一只林蛙能蹦跶多远?如果为它们倾注汗水和智慧,如果为它们注入文化和激情,一切都将不同——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牌可以致富一方百姓。如今,省著名商标 “北方山奇”,已然走出大山,走向国际,成为堪与江南海鲜、中原粮米、西部牛羊相媲美的地理物产标志,成为引领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著名品牌。
        马玉珠——“北方山奇”创世纪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如此记载。“不咸山”是长白山的古称,系满语“有神的山”之意。几千年来,东北土著民族都有对这座高山的景仰和神化。长白山,是满族人的故乡,更是獐狍野鹿、山珍奇果的家园……
        ——在北方山奇菌业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大厅内,有一座偌大的宽甸地貌沙盘。闲暇,公司董事长马玉珠会习惯性地站在它前面,与其上的长白山余脉的莽莽群山默默对视。多年来,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他不断丰赡内心世界,长袖善舞地推演出一个现代版“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品牌传奇!
        天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
        2000年腊月初八,宽东大地一片雪国景象。从步达远镇到下露河朝鲜族乡的椴树岭上,马玉珠和沈阳农业大学的几位科技人员,正顶着雪后初霁的北风,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着。昨天,他们在步达远镇讲食用菌栽培课。按日程,今天到下露河。但不巧的是,夜里的一场鹅毛大雪,封了公路。
        这种天气,农民还能赶到乡里参加培训班吗?正在马玉珠犹豫是走是留的时候,下露河方面打来电话,请求照常开培训班。于是,一行人徒步上路了。一个多小时候后,当马玉珠推开下露河乡政府会议室门时,内心一下子被震撼了——满满的一屋人,一双双眼睛闪着期盼的神色,像久旱的禾苗等待着一场透雨……
        “农民需要科技信息的心情是这样迫切啊!若不把食用菌产业搞起来,对不起父老乡亲啊!”马玉珠想。而等在那里的农民说:“就凭你顶风冒雪来给我们讲课这一条,俺们就信服你!”
        就这样,这个想干事业的人,与山区农民的情感水乳交融,他的理想遂凝为一粒饱满的种子。
        “风起于青苹之末。”马玉珠的童年是灰暗的。出生于宽甸红石镇腰岭子村一个满族家庭的他,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要强的妈妈领着他和哥哥姐姐艰难度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家人累死累活,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少年马玉珠早早地懂事了,他一直在想,农村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苦?
        问号如钩,沉钩史海。
        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宽甸农村经济一直不见起色。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绿色、有机食品的膳食理念,风靡世界。宽甸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食用菌栽培原料丰富,但人工栽培食用菌却始终形不成规模,资源优势转化不了产业优势,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花开花落,岁月无痕。1979年,19岁的马玉珠到宽甸食品厂上班了。信守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信条,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从工人、科长、副厂长、厂长,到县商业局副局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是群众满意,领导放心。
        1999年1月,六甸故地,惠风东来——宽甸被列为全国“兴边富民行动”135个边境县中的第一个试点县。宽甸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经多方努力,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夙愿在“兴边富民行动”中立项。而就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时任宽甸农发局副局长的马玉珠,被派到新成立的食用菌产业开发办公室负责全面工作,并兼任食用菌开发公司经理。
        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时间里,马玉珠带领技术人员走遍了全县22个乡镇的沟沟岔岔、村村屯屯,访问了200多个村民组的2000多个农户。村边、路旁、田间、炕头,都是他与农民交流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课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快,一户户农家蘑菇种起来了,一个个乡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来了……
        烟雨江湖不系舟。就在马玉珠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奔走时,县政府顺应形势进行机构改革,将原属于事业单位的食用菌开发办编制撤销,与之伴生的食用菌开发公司则转制为民营。这两个部门的干部原本是从各部门抽调来的,现在一个牌子摘了,一个牌子换了,大家何去何从?
        “留下来跟农民一起做这件事,我觉得比自己做副局长更能发挥作用。”那时,马玉珠似乎没有太多顾虑,性格耿直豪爽的他放弃了国家干部的“铁饭碗”,将几乎是一个“空壳”的食用菌开发公司接了过来。
        ——2002年12月底,注册资金6000元的北方山奇菌业有限公司成立——两个办公桌,一部电话,还有几个愿意跟马玉珠一起做事的兄弟。
        地利——“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库不盈”(《管子•牧民》)
        宽甸背依长白山重峦叠嶂,面对鸭绿江碧波清流,是“全国生态示范县”。长期以来,在莽莽苍苍的高山密林里,大自然馈赠的成百上千吨的天然奇珍,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大都自生自灭。
        “在观念落后,思想意识封闭的年代,山珍也只能山中埋。差哪?差在没将它作为产业来抓!差在没形成产业优势,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更没有精深加工、包装打入市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马玉珠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为此焦灼。而在广泛走访菌农的过程中,他更感受到了山区人民手捧金碗要饭的尴尬。
        马玉珠是个有想法的人。出任食用菌开发公司经理后,他就开始思考为山区的特色产品“命名”——“山珍”最贴切,但它是既定概念,缺少延展性。思来想去,他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个“奇”字——“奇”者,稀罕,不常见的;引申义是“美好、美妙。”宽甸山区特产丰富,但对于外边的世界来说,它却是稀少、珍贵的。兴奋的马玉珠把想法和朋友一说,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共鸣,纷纷赞叹“山奇”二字乃神来之笔。接下来,马玉珠又大气魄地在“山奇”前面冠以“北方”,来确定其地理区域。
        2002年5月7日,在马玉珠创业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经过深思熟虑,他目光前瞻地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北方山奇”商标,志在打出宽甸自主创建的地方特色品牌。随即,他又不惜重金,聘请专业人士设计出一系列民族色彩浓郁的产品包装。
        那段日子,马玉珠带着初出茅庐的“北方山奇”,在全国食用菌研讨会和各类商品展销会上频频亮相,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他又将原有厂房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引来了外省的出口企业,打开了香菇出口的新局面。
        从此,“北方山奇”破天荒地出现在宽甸人的思维里。每到收获香菇的旺季,食用菌开发公司大院内,满载新鲜香菇的汽车、农用三轮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车间里,加工、打包、装车,也是一片繁忙。农民再也不用为香菇卖难和卖不上价发愁了。
        食用菌开发公司转制后,马玉珠根据本土资源和产业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在巩固蘑菇、木耳等产品种类的基础上,严把质量关,继续整合丰富“北方山奇”的产品和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向前迈进。
        早在2001年,省政府决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伐天然林,使宽甸林业大县的支柱产业被切断,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减少500多元。怎么办?善动脑筋、肯钻研的马玉珠敏锐地把目光投向了林蛙。
        ——中国林蛙,长白山区特产,宽甸地区更负盛名。蛙油药用价值极高,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纯天然绿色佳品,自古在民间就被誉为与“东北三宝”齐名的传世滋补佳品。
        “北方消费者一般都是食用蛙肉,蛙油则主要销往南方。后来,即使加工出来的林蛙油,也是单一的干品,发泡费时费事,易于掺杂添假,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一直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马玉珠。此间,他寻访了无数业内专家和民间高人,但都没有突破。
        2005年11月7日,马玉珠专程奔赴沈阳,找到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家,敲定将林蛙油研发制成随时饮用的鲜品这一目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经一年的艰辛,多个环节的攻关,专家组终于将 “保鲜即食性林蛙油”产品研发成功,填补了东北地区的空白,并获取了国家实用技术专利。2006年11月,“北方山奇”牌“保鲜即食性林蛙油”投放市场,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页码:    [1]    [2]    [3]    [4]    [5]  
关于本站  | 新闻公告  | 可爱家乡  | 东西南北丹东人  | 家乡骄傲  | 联系我们  |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