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陆 《东西南北丹东人》!
Loading...
正在加载中...

人物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介绍
三世同堂献西藏——王勇

       

        【画外音】今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西藏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跨越。作为援藏工作者,在西藏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他,见证了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他为西藏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青春。(西藏风光片,拉萨航拍通过布达拉宫的镜头,王勇几个工作视频,西藏歌曲) 
        【主持人】观众朋友你好,欢迎您收看由东港沈达江海大酒店独家冠名播出的《东西南北丹东人》,我们栏目组现在已经来到了西藏的拉萨,今天要为您介绍这位身在异乡的丹东人,他就是支援西藏工作30多年,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勇。
        【主持人】王主任你好,欢迎您做客我们《东西南北丹东人》节目。
        【王勇】非常欢迎你们到拉萨来。家乡的父老乡亲扎西德勒!
        【主持人】王主任您是哪年来到拉萨的呢?
        【王勇】我是76年9月份从丹东毕业以后来到拉萨来的。
        【主持人】七几年的时候,好像大家对援藏,还是很陌生的,那您当初怎么就下这么大的决心,一下子来到了环境艰苦,离家又那么远的西藏来呢?
        【王勇】当时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吧,自愿申请,结果组织批准就到西藏来工作了。
        【主持人】自己申请?
        【王勇】对,个人申请
        【主持人】那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王勇】当时想的是,年轻嘛总要出来干点事。
        【主持人】您76年来的拉萨,那您刚来的时候西藏是什么样子的?
        【王勇】西藏要从城市建设来讲呢,只有一条柏油路,人民路有一条柏油路,其它全是土路,整个经济不行,整个城市建设都是铁皮房。
        【主持人】那您刚过来的时候能适应吗?
        【王勇】因为我思想准备比较充分,有多大苦我都能受,都得受。
        【主持人】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还有物质条件来说的话,您一年能回家一次吗?
        【王勇】当时我们的休假制度是一年半一次,在这工作一年半,回去修三个月假,路途不算。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一年半才能够回家一次,那您父母呢,知道您来这么远,一年半才能够回家一次,他们有什么样的态度。
        【王勇】特别难受,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正好丹东市是电闪雷鸣,雨下的特别大,要走的时候他一夜没睡觉。
        【画外音】王勇出生在丹东凤城的沙里寨,在家排行老二,1976年,还是丹东农校林果系果树专业学生的王勇第一次听说“进藏”这个词,于是,他当即向学校递交了申请,要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那年他只有23岁。
        【主持人】那您当初来的时候准备多久回到老家,还是就准备在这边扎根了
        【王勇】那些都没考虑,只要出来就行
        【主持人】所以过来之后没有后悔
        【王勇】没有,到今天也没后悔,三十几年到今天也没后悔
        【画外音】王勇在适应了高原缺氧的恶劣生存环境后,被分配在拉萨农牧学校任教,后来又调入拉萨市林业局,从事林果工作。1997年,王勇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被拉萨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尼木县任科技副县长。
        【主持人】在尼木县当县长的那几年,您为那里的牧民们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王勇】整个呢还是经济的发展,当时国家投入不是很大,自身财力,收入很有限,因为我是科技副县长,分管农、林、牧、水、电、气,科技土地这一块,我又比较熟悉,在这几年呢,在这(些)口的工作都有自己的项目,实实在在的项目。
        【画外音】王勇从上任的那一天起,就决心要把自己脑海里的科技财富,聪明才智都现献出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和帮助当地牧民增产增收,让他们尽快踏实富裕路。
        【主持人】我现在已经和王主任来到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尼木县,尼木县第一批的大棚桃就是王主任引进的,下面我们跟他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王主任你好,当是你是怎样把这个大棚到引进到西藏引进到尼木县的呢?
        【王勇】因为西藏交通和内地是个瓶颈,和内地相(比)比较封闭,所以在农业上我作为分管农业的科技副县长在这方面要下功夫,多思考,内地农业技术相对比较发达,像大棚种植桃子在西藏一家都没有,我呢,除了在增加农民收入,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多动脑筋,我就从北京引进适合大棚种植的桃子品种,在我们尼木县试种,经过试种以后,桃子在产量也好,口感也好,效益也好,都非常不错,受到相关领导的好评。
        【主持人】那除了大棚桃之外,还为大棚桃做了哪些其它的事情呢?
        【王勇】你像我们在屯吧乡搞了一个藏香,藏香在历史上,群众用手工制作香的习惯,由于产量低,工艺不好,销售受一定的影响,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呢,通过市里面科技部门争取了一部分资金以后,搞了一些技术改造,现在这个藏香已经很成规模了。
        【画外音】作为具有专业技能的进藏干部,推广科学种子,饲养技术,是王勇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此,他完成了青春稞万亩千斤高产栽培科技,2000年6月,又在尼木县开办了自治区第一个科技服务110,只要有人拨通科技服务110电话,大到科技项目洽谈,小到田间病虫害的测报防治,都可得到满意答复。直到现在,“科技110”依然活跃在尼木县的田间地头。
        【主持人】 您认为自己是尼木县人民满意的县长吗?
        【王勇】我离开县的时候,纪检委,组织部去考核我的时候,满意度是百分之百,这点我感到非常自豪,甚至有的藏族同志用藏文写,谁都可以走,就我不能走,让我继续留在那里。
        【主持人】后来为什么没有留呢?
        【王勇】那是组织上的事了,组织调整的。
        【主持人】后来是在五年之后又改做经济了是吗
        【王勇】就是到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西藏只有唯一一家开发区到这来。
        【主持人】之前您在农牧方面已经有很好的成绩了,现在改行做经济,毕竟是隔行如隔山,那您怎样来适应不同领域的跨越呢?
        【王勇】到这个开发区以后是新的岗位,对我来讲既有压力,压力非常大,我呢在工作的同时,不断的学习开发区的各种知识,在新的岗位上也是个锻炼,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接近10年的时间了。
        【画外音】漫步于拉萨开发区内,道路宽阔干净,树木鲜翠欲滴。那一幢幢散发着浓郁现代气息的厂房、办公大楼,巍峨挺立。但是在王勇刚到这里时候,一切还是个空白。农田,荒野,河滩……就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王勇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开发区已经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创业乐土,一座现代化新城,正以迷人的风采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向往。
        【主持人】您觉得支撑您在西藏工作30多年,您的动力是什么呢?
        【王勇】实际上对我来讲是个精神,作为一个人(生)在人世上,既然到这个岗位一定要有追求。
        【画外音】由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工作,王勇担心高原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只能忍痛割爱把女儿留在丹东老家由父母照顾,提起他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女儿,她已经是两岁半啦,听到女儿叫爸爸他当时还不好意思答应。虽然已初为人母的女儿从来没有埋怨过他,可他还是觉得亏欠女儿。
        【王勇】我养的孩子,我自带不了,我全部托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弟弟妹妹他们在家帮着带,我觉得从内心上,一直欠母亲的,欠老人的,第二的欠姊妹的,第三呢欠我自己小孩的。我应该抚养她,但是由于我这个高原这种特殊情况,我带不了,所以欠孩子的,从内心讲,小孩呢好说,老人已经不在了,离开人世,现在的孩子她有小孩了,从思想上,你自己的孩子带不了,下一代我们正好家属已退休,帮助带孩子吧,通过她来补偿。 【主持人】等于说你们家现在三代都在拉萨,三代五口人都在拉萨。
        【王勇】都在拉萨,三代五口人都在拉萨。
        【王勇女儿】我当时见到我爸爸是两岁半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的画面就是我奶奶做好饭了,让我喊我爸爸回来吃饭,我不好意思喊爸爸,我觉得爸爸这个词在我的印象当中就是很陌生的一个词。
        【主持人】其实对你来说的话也算是老西藏了,在西藏多少年了?
        【王勇女儿】我算是,我爸爸奉献了他的青春,然后又把我奉献在这第二代。
        【主持人】据我了解现在不仅第二代,第三代现在也出生了,也在西藏对吗?
        【王勇女儿】对,我们的第三代刚奉献了几个月,刚来西藏奉献了几个月。
        【主持人】现在很多,就是刚出生的小孩子给他送回内地,因为好像害怕影响小孩的成长,那你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像你爸爸当年那样,放在内地呢。
        【王勇女儿】我说这个话,让我爸爸听到肯定有一种受伤的感觉,但是这是现实,也是事实也办法,我自己从小到大我已经体验到失去父爱啊,母爱啊,等于说是,用现在的词,留守儿童,我就是属于那种留守儿童。
        【主持人】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同样承受你当年的经历。
        【王勇女儿】我现在特别害怕跟我女儿分开。
        【主持人】你现在的工作是做什么呢?
        【王勇女儿】我现在是从事市政管理。
        【主持人】对你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样的目标或者是有什么理想呢?
        【王勇女儿】我觉得大方面不谈,首先我的父母就是我的榜样,他们从小到大已经给我形成了一个,一种楷模吧,我要向他们学习,首先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奉献不求回报。
        【画外音】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王主任没有一句夸大的话,没有豪言壮语,他始终是朴朴实实的与我们唠实磕,他告诉记者,“援藏是我自愿的,来到这里我必须干好自己的工作,这样至少也没有给家乡人丢脸,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王勇身上薪火相传……
        【主持人】之后还想回到咱们老家那边吗?
        【王勇】回家的想法是永远的,只要我活在这个世上,这是我的心愿。  
        【主持人】如果让您在选择一次的话还会来西藏吗?
        【王勇】还会来,还回来。
        【主持人】为什么呢?
        【王勇】还是精神,这块山,我在这工作三十多年,我觉得对这个地方的感情特别深厚,特别是我们这个藏族群众对我都特别好,感情特别朴实,我到现在人生已经过了半百,在西藏这三十多年比在东北呆的时间长,尽管东北那个地方忘不了,西藏也养育了我几十年。我非常想念丹东的酸汤子,大碴子,山野菜,鸡蛋酱,这一生家乡的美食我永远忘不了。

       

        下期节目预告:孙鹏程:创业奉献到永远

关于本站  | 新闻公告  | 可爱家乡  | 东西南北丹东人  | 家乡骄傲  | 联系我们  |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