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演播室】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丹东滨海建设集团独家冠名播出的《东西南北丹东人》节目。丹东滨海建设集团是我市唯一一家由原工程兵团队整体转制为股份制企业。集团辖属多个子公司,支柱产业为事房地产开发、房屋建设、路桥施工和第三产业经营等。这个集团公司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开拓创业,创新发展,诚信经营,奉献社会。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向您介绍一位在吉林艺术学院担任教学一辈子的教授,他擅长版画、中国画。作品《攀高峰》曾入选全国年画展。出版并热销的专业书籍《素描石膏像》、《王杰写生》等专著。他就是咱们丹东人王杰。
【画外音】
王杰,1937年出生在丹东市县前街1号,这是他儿时记忆的地方,后来随家人去了天津、北京,文革时期父亲,哥哥先后迫害致死,家人下放到吉林农村,曾被关过牛棚,落实政策后姐姐们回到北京,而他就从此留在了长春。在吉林艺术学院工作,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他画了大量的人物素描,风景、色彩、大部分反映的是农村生活。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分到吉林省成立的艺专,当时有四个老师,我是其中之一,没动地方,一直到1997年我60岁退休。这中间我曾经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了一段,文化大革命之前到上海戏剧学院还进修了一段,也算我大学生活过了几年。
【画外音】
在采访中,王教授告诉记者,在1955年17岁第一次走进大山的激情至今难以忘怀,当时,七名同学结伴历经艰险陶醉于大自然中的“登山之旅”,他们与善良的农民亲密相处的日日夜夜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说,这些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也是绘画人生的起点,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由此踏上了辛苦而又漫长的写生旅程。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祖籍在山东高密,生在丹东,长在北京,工作在长春。我已经76周岁啦,我很安心我的教学工作,我小时候是非常酷爱美术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条件,也没有找老师,没有美术班,就特别希望能够有个好的老师,进一个好的学校来学这个专业。
【画外音】
在采访中,与王杰一同成长起来的教授们只要提起他,都为他竖起大拇指。他们回忆当年踏上丹青道路之始,还曾隶属同一个业余美术团体(北京师大附中美术研究会)。遥想当年,初结识的王杰还只是个刚刚步入初中的少年郎。由于王杰与生俱来的超人绘画禀赋,不久就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当他顺利地考取问世不久的中央美院附中后,王杰身上存在的非凡造型基础功力就开始显露了。那时与附中同处一个校园的中央美院有个“唯贤是举”、从不论资排辈,杜绝弄虚作假的好风气。即使是附中的小弟弟,其出类拔萃的习作照样有被彰显、登堂入室的机会,一些超群的作品会被遴选、展示于美院教学楼的走廊。那是个专业成绩的“光荣榜”。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1955年夏天,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室外,把我们几个人安排在老乡家,在哪儿吃住一个月,画就放开了画,画农民的生活,画他们房屋、住所,画牛、羊,我们给他们打水,扫院子,那时候没有电,晚上听老乡讲故事,讲他们的经历,这个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深,给我的感觉在这里生活,画画比在教室里面有意思,可以画的东西也多,非常有兴趣。那一个月的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对农村的生活产生一种热爱。
【画外音】
王杰作画才高禀赋天然。他尊重自然之态,把写实物象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自不必说。“尽精微,致广大”(徐悲鸿语),他崇尚真实,作画中不假修饰,不矫揉造作。难得的是他作画中能“松得开”。他每每作画精神集中且心无旁骛,结构、比例娴熟心中,迅速地把握物象中大的整体,将山、人、物形神入化 ,抓住要津。其作品收得紧放得开,观后令人赏心悦目 。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到北京的郊区去画画,那时候我们几个人对政治活动,什么学习啊、什么会议啊,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干部,那时候我还是班长,都辞掉啦,就是埋头画画。
【画外音】
王教授童年求学画画的那种心情,始终挂着他的心上,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是有时课外的一些教学工作,他都把自己小时候学画画心情带入其中,认认真真的去教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现在看,他教过的这些学生有些也是很有成就的,这些不是我的功劳,我只是起到一个启蒙老师的作用。在他教过的学生当中,学生们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了真正的本领,现在有的已经当上了院长,有的成为著名画家,按照王教授的话说,他们现在都比强,都比我有名,但是,我的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现在有的时候见到他们,还是那么的亲切,特别是不久前到北京画家村,一个叫王强的,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了,还有一个在30年前我带他们出去考察,写生,这次由于我老了,他们又带着我去太行山去啦10天,画写生,非常愉快。
【画外音】
按照画界惯例,总会在画后由义务的被画者本人,从众多作品中任选一幅画像“留念”。这时往往出自王杰之手的作品不仅形象与本人酷似,而且分外清新夺目。正是由于它常能“不同凡响”,他的画自然会成为“首选目标”。王杰曾戏言自己以往完成的人像写生被当作“礼物”的“概率很高”。这就使他历年的人物画像大量“散落民间”。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画的写生,内容全部是农村。而且都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大自然,所以,我比较热爱大自然和山沟里的人,在画这些除了陶冶我情操的同时,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因为我一辈子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我曾经劳动锻炼过在农村,劳动改造过,我还在工作队呆过。这都是在农村,平时没有人理我,受整的时候,有时间我就自己一个人出去写生,他们对我都特别好。
【画外音】
在采访中王杰教授告诉记者,过去上课的学生少,一个班级就是4、5个人,非常清静,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本领,他经常把学生从课堂带到室外,带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的大自然去写生,去创作。现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写生基础,现在很难画出好的作品,因此,他经常带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大胆创作,现在回忆起来,王教授还历历在目。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带他们5个人,走了大半个中国,那个时候也很便宜,花几百块钱,最西面就是敦煌、泰山、华山,南阳,找民族博物馆考察中国民间一些文化,非常苦,当时我要求也是很严格,坐车要坐晚车,因为坐晚车就能省旅店的钱,还争取一天的时间,坐车要在四站以外,四站一下就得不行,吃的就是面条,还是素面,不要吃带肉的,他们这些学生都他听话,我其实都可以报销的,但我和他们都一块,我记得从西安到敦煌坐车两天两夜,我也坐硬板,住店有的就住在走廊,八毛钱一晚上,他们照顾我,说王老师你就在里面住,下雨就穿拖鞋,非常艰苦。
【画外音】
俗语说得好,严师出高徒。虽然说王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严格,但是,学生没有一个人反对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与学生同甘共苦,无论走到哪里,老师与学生都是步行,没有格外“特殊化”,没有老师与学生之分,这让学生们十分敬佩。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他们都不忘记我在教学的时候对他们是那样的严格。开始他们对我开玩笑说,王老师,你当时上课他们害怕瓜子不认嗑,听音乐也不让,不像别的老师啊,但是,回忆起来还是王老师教的实惠,哪些当时是挺高兴的,最后写到什么啦?竟玩啦。竟讲故事,竟喝酒啦。我和他们在一块,听到这些挺高兴的,我看到他们的画,我认为有毛病的,我就提出来,有些学生就是朋友,多少年来,但是朋友,去一去北京,我都不愿意住在宾馆,愿意住在他们的家里,跟她们聊聊,画画,唠唠嗑。
【画外音】
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要求每一个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画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好本领,学习好扎实的美术素描基础知识。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现在虽然不教学了,当时他们也聘请我,我不去,我就是想利用我最后,不管怎么说到生命的边缘,我想更自由一些,干点我一生想干点事儿,一生画的画不多,就想最后集中画点画,面对大自然,我很敬畏大自然,有时我一天不画画,躺在草地上,躺在大石头上,我就可以听听鸟叫,享受,享受。晚上跟老乡聊聊天,我感觉很满足。
【画外音】
王杰教授坚持多年深入农村山区进行写生,数十年里他不间断地回访乡亲们,深情怀念给予过他朴素情感的大爷大娘们,为他们描摹先祖遗像,描绘他们钟情的生活方式,家居、炕头、井台、烟具……近年他曾久居京北老山里深山中,每日与老乡共话桑麻,携画具漫山寻画青山绿水间的自然之态,聆听山间不知名小鸟无偿的歌唱,俯身捡拾到处可见的珍奇的顽石,在翠绿的山间寻访消失了的古迹。他曾说“我无数次爬山涉水,漫步于乡村小道上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安图有一个农村,我在哪里生活了一年,这一年是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吃派饭,由于那个时候我的胃已经不好啦,不能吃硬饭,派饭就是这一家吃了三顿以后,再派下一家,如果你中间去开会了,在县里或者公社里住了一夜,回来你不能吃第二家,还得把饭吃了,就是这样。20多户人家,有的做香,有时候也特别想到哪家多吃,那不行,纪律严明。我曾经吃过一家饭,我这本书里面写了,她知道我的胃不好,苞米茬子就特别黏糊,我要吃饭,看到她家炕上一小姑娘生下不久,刚会在炕上爬呢,我还没有吃,她扑哧一浦西,哪个颜色和我苞米茬子一个颜色,但是我也不能说不吃啊。人家的家庭主妇巴巴一喊,那狗乘一下冲到炕上,一添干干净净的跑啦,我接着吃,我当时心里很酸,不是说吃的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家庭主妇,连一泡屎都不舍得它,都让狗吃啦,省点粮食,她家虽然很穷,但是,都很井井有条,给我教育很深,所以,我到现在吃饭,我都是绝对不剩一颗米粒的
【画外音】
王杰的人生与命运及艺术经历百曲千回、坎坷多舛,延挨了许多蹉跎岁月,但从未因此挫伤他亲近自然的勇气和努力。这几年身患重病的他持久病之躯,怀着思念感恩的心几度重返长白山,深入原生态的深山老林,为老乡在炕头上作画,在田间、地头、山岭、溪流、森林拍照作画甚至到自己得了大病以后,仍然坚持深入农村继续为农民朋友画画。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说实话,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很是孤独,但这孤独也是一座难得的“熔炉”。我乐此不疲地一次次登山,在密林深处、空旷荒野里搜寻即将逝去的老木屋,多次回访曾经同甘共苦过的父老乡亲,躺在热炕上听他们讲述村里发生的故事,为的就是重温少年时代体验到的那份孤独、纯真与美好。也正是这种写生经历,使曾经的一切忧伤得到了升华。
我总结出一条规律,越是偏僻的地方,哪里的人越直扑,有时候我就是饿了,没有饭吃,找不到东西吃,我随便找一家都给我做,我给钱要不要,她觉得你瞧不起她,就这样的时候我遇到很多。
【画外音】
王教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基础教材比较匮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主编了实用绘画基础教材《石膏像素描》一书,这部教材出版发行以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成为美术工作者的工具书,特别是受到学生们喜欢,这本书连续出版多次仍然供不应求。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花两年的时间,收集资料,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全靠请人,我还不会照相,找到画报,拍完以后洗出来,再去制版,出版以后特别受欢迎。现在已经不能出版啦,连仓库里都没有了,出版多次都被抢光,一共印刷9次,还被盗版一次,现在有人找我要,我是我已经没有啦,我就保留两本做纪念。
【画外音】
2008年王杰教授患癌症。在病中,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用一生的精力所画的作品整理出来,发现给哪些农村老乡和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为了实现老人的愿望,他的女儿和女婿开始整理他积存的所有写生旧作,并策划、编辑出这本画册。当记者翻开出版不久的《王杰写生》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所有写生作品,几乎全是农村或者与农村与大自然相关的作品。入编的这几百幅写生作品,除在美院附中学习时的几幅课堂静物写生和在上海的十几幅色彩风景写生外,全部是工作后坚持深入农村、亲近自然的临场即兴之作。这些跨越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作品,大体记录、承载了王教授从少年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绘画人生。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得了一场大病,化疗8次,躺了一年,当时我就有一个感受,就是一切什么金钱,什么名利,真都是浮云,我就回忆我的一生,我感觉最珍贵的就是感情。所以,我在病中,让我姑娘,姑爷帮助我编辑这本书,我要送给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包括一些老乡们,我都返回去送给他们,我感觉特别满足,心里特别踏实,因为我不求什么,什么大学名利,赚多少钱,吃的是什么好东西,我的生活很简单,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简单。
【画外音】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王教授说,自己的身体现在已经逐渐恢复,但是要依然坚持着走到各地去画画,尽管老伴和女儿女婿都很担心他的身体,可是“我喜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去感受自然,体会那种意境,这样才能画出更好的作品。”
【同期声】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王杰
我为什么喜欢写生呢,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它能够让我感动,我画出来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我本来就没有受到感动,就是为了钱,这儿拼,哪儿凑,或者为了某种利益,哪这画顶多是你有能力,其实画不出好东西,我是简单这么看,不一定正确。
【画外音】
王杰的人生与命运及艺术经历十分坎坷,延挨了许多蹉跎岁月,这几年身患重病的他持久病之躯,怀着思念感恩的心几度重返长白山,深入原生态的深山老林,为老乡在炕头现场素描,在田间、地头、山岭、溪流、森林拍照写生。回首往事,最令他魂牵梦绕的就是曾经无数次面对大自然、山、人,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令其难以忘怀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演播室】
好了,观众朋友,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的家人或者朋友没有及时收看到的话,请登陆我们的网站:ddtv.cn
即可随时点击观看,谢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首播: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周三20点
重播:丹东广播电视台文明生活频道周三21点20
重播: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周四早晨07:20
制片人:田立国
记 者:田 夫
主持人:马千妮
后期编辑:张 超
网络编辑:田川、黄茗泽
视频编辑:邢海波、苏 鹏
监 制:孟锦波
总监制:宋月华
《东西南北丹东人》
网址:ddtv.cn
丹东滨海建设集团
协助拍摄
丹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