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陆 《东西南北丹东人》!
Loading...
正在加载中...

人物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介绍
《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时代潮》杂志社——王忠家

       

        人物档案:
        王忠家原人民日报摄影主任,高级记者,1952年生,辽宁丹东市人。1968年9月到农村插队,1969年10月参军,,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文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调入人民日报。多次担任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复评暨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奖评委,中国金像奖评委,第五届国际新闻比赛(华赛)评委。
给总书记拍照片
        ——记人民日报总编室摄影部主任王忠家
        本刊记者 士 心    
        王忠家,人民日报总编室摄影部主任,主任记者。1952年生,辽宁丹东市人。1968年9月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1969年10日参军,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业,留校在摄影教研室任教。1992年调入人民日报,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千幅,并在各类摄影比赛活动中获奖。1993年起成为人民日报采访中央新闻的常备记者。1993-1999年连续报道两会,特别在采访中央领导人活动方面,拍出一批优秀照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人民日报争得了荣誉。   
        人民日报社珍藏着一套珍贵的照片: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阅读人民日报。这套记录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怀人民日报的照片,其中江泽民总书记的那一张,是由总编室摄影部主任王忠家拍摄的。
        这张照片见报后,得到了各方的好评。香港回归时,挂在香港新闻中心的这张放大到几平方米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中外记者和香港人,他们纷纷在这张照片前摄影留念。
        全国有数以千计的报纸、杂志、电视台、通讯社等媒体,但能参加采访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活动的单位可谓凤毛麟角,能直接参与其事的记者屈指可数。从当年插队时参军的普通一兵,到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再到采访中央新闻的常备记者,王忠家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偶然。 人们比喻摄影场如战场,形容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是“抢”镜头。而了解王忠家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抢”的劲头、认真的精神。早在人民大学教摄影的时候,他曾为了拍一张月下圆明园的样片而在寒夜里通宵守候,为了拍一张雪里长城的照片,而几次骑车往返于城郊。他对业务的钻研更是为人称道。不论是风景图片,还是一张人头像,他都会把个中技巧研究得清清楚楚,讲得头头是道。一次他到河南,省人大主任任克礼让他拍了一张证件照,照片出来后,任克礼大为惊喜,特意叮嘱人大办公厅的同志,以后他的证件都要用这张照片。
        凭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娴熟的摄影技术,王忠家到人民日报工作后,更是如鱼得水。摄影记者是“现场作业者”,角度的变换、人数的多少,都会影响到照片的质量。由于人数的限制,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在数量上与通讯社的记者相比,经常成1比2、1比3、1比5甚至差距更多。在一个新闻现场,人多,可以分兵把守各个拍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和兄弟单位的记者“和平共处”,又要和他们激烈拼抢,把好照片拿回来,摆到总编辑面前,和通讯社发来的照片一起“公平竞争”,按稿件质量选用,的确有难度。怎么办?王忠家为此动了许多脑筋、多流了不少汗水甚至血水,也留下了许多心得。 办法之一:抢先出击,到得早。
        虽然最佳的拍摄位置总是留给通讯社的,但还有次佳的位置可以争取。每次重大活动的采访,王忠家几乎总是抢在国外驻京记者和其他记者前赶到,提前了解情况,和警卫人员或会务人员聊一聊,预先获得一些对采访很有用的线索。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时,王忠家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上采访中央常委的活动。10月1日凌晨3点,他冒着雨骑着自行车带着摄影器材,从人民日报向天安门出发。一路上被盘查了好几次:人民日报的大报记者,证件又是上天安门城楼的,怎么能骑一辆破自行车去?
        实际上,王忠家料想这一天车辆管制的路线较多,如果乘汽车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庆典结束后,汽车从城楼后面的停车点撤到马路上,就得近两个小时。而骑自行车从天安门到报社只需40分钟,为人民日报争得了发稿时间。
        办法之二:坚持到最后,走得晚。
        1994年采访“两会”,中央领导同志和“两会”代表、委员一起联欢。联欢晚会时间开得比较长,许多记者急于发稿,拍了一阵,陆陆续续走了。王忠家虽然也急着要发稿,采访一天也很累。但是,为了拍得更理想些,他一直坚持观察有没有新的精彩镜头。功夫不负苦心人。临结束时,一位德昂族人大代表跑到李瑞环主席前,请李主席签名题字,李主席欣然提笔。这位代表激动得跪在地毯上,按照德昂民族的最高礼仪,两手合十作揖,感激不尽。王忠家立即拍下这个动人场面。这幅照片获得了这一年“两会”摄影金牌奖。 办法之三:眼捷手快,抓得准。
        拍摄中央领导的活动,许多精彩瞬间是可一而不可再、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也是采访中央新闻摄影最大的一个难点。王忠家凭借他娴熟的基本功,往往能见缝插针,及时“出手”,成就了一手绝活。
        一次他采访人大会议开幕式,7位常委步入开幕式会场的照片,是人民日报非要不可的。从常委休息室到主席台只有十几米,在这么短的距离内,要抓取到7人步入会场的照片,看似简单却难度很大。开幕大会3点半开始,他3点正就等候在那里。根据会议安排,通讯社的两位记者是和领导同志一起从休息室里出来的,他们始终占据着最佳拍摄位置,王忠家只能在他们身后拍摄。他利用身高的优势从俩人中间的空隙拍摄。刚要按动快门,就发现一个闪光灯档住了镜头,急得他大喊:“别挡我的镜头!”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顾不上谁。眼看机会就要错过,王忠家也顾不得许多,使劲抢前一步,在瞬间调整好相机按动快门,抢下了一张成功的照片。汗水湿透了全身,却抓住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瞬间。
        新闻现场如战场,这话不假。不但等候准备了几个小时,只是为了拍摄一瞬间,而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次,中央领导同志到北京顺义县义务植树劳动。王忠家一大清早就开始作准备,等候在拍摄现场。开始,他站在梯子上拍。突然发现总书记却直向他站立的方向走来。他来不及一步一步地走下梯子,就一下从一米多高的梯子上跳下来,身上挎着两架沉重的相机,不知在什么地方撞了一下。采访结束后,他感觉腿疼,才发觉血已染红了裤子,腿上刮去了一块肉。4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他拍摄的《中央领导同志植树》的大幅照片,受到了中央办公厅的表扬,称为“今年植树中央领导人最齐全、神态最好的照片”。照片被评为人民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
        实际上,不仅在拍中央新闻时是“拼命三郎”,在其他重大报道活动中,王忠家同样是冲劲儿十足。有一张照片曾让许多同仁感动:年已不惑的王忠家在没到胸口深的洪水中为抢险的战士们拍照。
        那是1998年在湖北武汉市抗洪抢险第一线。当时,王忠家作为报社派往湖北灾区采访小组的组长,不但积极为其他同事的采访创造便利条件,而且哪里有险情,哪里最艰苦,他就冲在最前面。
        这年的8月10日上午9时左右,王忠家从武汉市防讯指挥部得知,蔡甸区石洋坝上有重大险情。他马上背上相机急匆匆地上了车直奔现场。由于路面太差,车不能走了,王忠家冒着摄氏39度的高温,在崎岖不平的大堤上背着沉重的器材步行了4公里多。到达现场后,王忠家发现堤上人数众多,抢险队员来来往往,无法拍出理想的画面。要想拍到生动的全景画面,只有一种选择:跳入水中。
        正当他准备下水时,一位干警拉住他说:“你对这里情况不熟,容易出危险!”可是王忠家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抓住机会,抢拍到好照片是第一要紧的。他也知道,这里是血吸虫病的重点发生区,跳入水中就有被传染的可能。但此时此刻,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于是,他毫不犹豫跳进江水中。紧张的混战中,他的胳臂被划破,鲜血直流,上岸后才发现。这天拍下的照片,立刻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一版见报了。8月14日,他赶往武汉市蔡甸区消烟乡采访被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在过江渡口,江上起了7级大风,卷起江浪两尺多高。区里领导出于安全考虑,极力阻止王忠家他们过江。但为了及时报道受灾群众的生活情况,王忠家还是登上了一条小木船。船在江中行驶,浪水不断涌入船内,王忠家便不断地向外舀水。船到对岸,他顾不上身上被淋湿了,便投入到紧张的采访中…… 王忠家生就一副东北大汉的身板,采访拍摄干净利索,说话也直来直去。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8月12日,王忠家来到武汉长江干堤模家矾险段,采访在这里抢险的广州军区红一团。听说为了控制险情,官兵们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合眼了。团长王建峰连续高烧39度,还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在洪水中。见到战士们一个个累得不成样子,但没有一个下来休息。王忠家这个一米八几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着热泪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幕英勇感人的瞬间。拍完照片,他放下相机,又一次跳入洪水中,与战士一起搬沙袋、堵管涌。他这一举动,极大地感染了在场官兵,大家齐心合力,终于在几个小时后排除了险情。 当年的8月26日,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刊登了一封抗洪前线的来信《党报记者和我们并肩战斗》。这是广州军区某部红一团专门向报社写信为王忠家请功。在要闻版上刊登部队为本报记者请功的稿件,在人民日报还是前所未有的。但王忠家得知后,却说:“在灾难面前,一名共产党员是不应该退缩的,我做的这些比起解放军战士们差得太远了。”这次抗洪战役结束后,人民日报出版了一本《群星闪耀映党报》,介绍在抗洪一线的记者们的事迹。王忠家名列第一,成为群星中最亮的一颗。
        原载《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时代潮》杂志社 (2002年第十二期)

关于本站  | 新闻公告  | 可爱家乡  | 东西南北丹东人  | 家乡骄傲  | 联系我们  |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