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东港沈达江海大酒店独家冠名播出的《东西南北丹东人》节目。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向您介绍一位我国海洋专家,先后到过南极和北极的媒体人,中国海洋报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咱们丹东人刘涛。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我最感到自豪的事是能够有机会先后到达南极和北极,而且到达了北极点。我了解了一下,目前到达过两极的新闻工作者可能就3个人,一个是新华社的,一个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再就是我。如果说过南北极的辽宁人、丹东人我不知道还有谁。
(注意:此话是截取后面的同期声中的一句话)
【画外音】同时到过地球南、北极的全国三个媒体人中,竟然就有一个我们丹东人。这十三亿人中的三人之一,的确是为我们丹东争了光、添了彩。也实在可以称之为“牛人”。他就是《中国海洋报》前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刘涛先生。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我是1951年出生在东沟县龙王庙镇。在家乡我读了小学、中学,1968年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两年后我又到高中读了两年。之后就留在中学当了两年老师,1975年被选送到中国海洋大学进行学习,毕业后被选调到北京的国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做编辑工作,1989年又调到新创办《中国海洋报》工作,并连续工作了22年。在报社工作期间于1996年被任命为副总编,是新闻行业的高级编辑。
【画外音】《中国海洋报》与其他行业报相比,其稿件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性、涉外性强,保密性、科技性高。如涉及东海、南海、大洋和南极等稿件,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国际外交问题;涉及周边海域、地质调查、深海探测等某些内容,很多是只做不说,不能公开见报的,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损失甚至严重的政治后果。而多年从事海洋报宣传工作的刘涛也由此养成了工作的严密谨慎习惯。
【主持人】中国既然可以被称得上是一个海洋大国,那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我们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呢?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我感觉提高海洋意识首先应该有海洋国土意识和主权意识,这是很重要的。再一个就是要提高海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现在世界各国对海洋国土主权意识都非常重视,可能大家都知道咱们周边国家和中国之间在海洋方面都存在着划界问题。因为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这样一项规定,沿海国家可以根据《公约》的规定来划定你的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最宽可以划到200海里,200海里如果咱们一划就划到很远了。
【画外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周边国家都存在着海洋划界的问题。当然划界应该是以历史为依据的,但是由于周边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对于钓鱼岛,越南对南沙群岛一些岛屿等这些中国岛屿,以武力强行占领,企图篡改历史,变为己有,使我国的海洋国土有丢失的危险,也使海洋问题变得非常复杂。由于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有重大关系,所以提高国人海洋国土主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海洋环保意识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海洋是流通的,全球水都是相互交融的。一个地区发生污染,全球所有的地区都可能会被污染,特别是内陆地区的污水排到河里后最终也进入了海洋,给海洋带来污染和损害。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我们到南极考察从南极企鹅的粪便当中都能够检测到人类所制造出来的DDT农药的存在,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和令人担忧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有害化学物质在生物的体内富积,通过食物链进行逐级积累,积累到一定量以后就会对生物产生危害,而且很多海洋生物还是人类的海产品食物的主要来源,实际上又将有害化学物质转移到人的身体当中,所以在这方面尤其应该引起注意。
【主持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刚才从您的谈话中听到您是不是去过南极和北极啊?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下?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我是2001年经过申请、批准作为海洋报社的特派记者参加了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随着“雪龙”号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首先到达长城站,然后从长城站到中山站,然后从中山站回国,来回航行近3万海里,一共150多天。
【画外音】
刘涛跟随考察队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在南极中山站建一栋1000平方米的科研房。在从船上卸运物资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近岸海上冰山阻挡,船离岸边还有50公里就进不去了。由于此前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补给船进入中山站,站上吃的食品是四五年前剩下的大米、白面、干菜,牛肉表面都已经发黄,特别是站上发电用的柴油已将要耗尽,若没有物资补充,中山站存在撤站的可能。为此考察队决定破冰前进,并且在距离中山站四五公里的海域,采用冰上卸货的方式向中山站运送物资。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考察队决定采用冰上卸货,当时海上冰厚度是一米五,“雪龙”船的破冰能力是一米二,所以实在是破不了,而且岸边冰山很多,根本过不去。冰上卸货也有危险啊,成百上千吨的建筑材料怎么运到站上去啊,像我们建房用的基座是在国内做好的水泥墩子,一个就是四五吨重,一共三四十个。这些水泥墩子装船时是用吊车吊到船上去的,但是这里是一米五的冰,一不小心就掉到海里去了,怎么办?真的很难。当时考察队决定从中山站将到内陆考察用的雪橇拉来,用雪橇运物资。雪橇有十几米长,太大太重,船上的水手从中间给切开了,做成两个小雪橇。刚开始实验用人拉雪橇,先装上一个最小的水泥墩,3吨重,我们42个人喊着口号拉,结果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时间,才拉到岸上。结果大家,虽然是冬天,但人人大汗淋漓。接着我们就试用雪地车拉雪橇运货,两台雪地车交换来回跑。这样在那年国内的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三,我们连续战斗了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任务。
【画外音】根据这样的经历,刘涛先后采写了长篇通讯《南极冰海创奇迹》,以及反映在南极考察活动中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作用的长篇通讯《党旗在冰雪南极飘扬》,反映跨越重洋抢救突发重病的南极越冬队员魏禧的长篇通讯《北京—南极国际大营救》,反映南极考察队大洋队队长、中国海洋大学教师高郭平感人事迹的长篇通讯《极地冰雪写人生》,反映党的十六大代表、“雪龙”号南极考察船船长袁绍宏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极地冰海战旗红》等反映南极精神的系列文章,从多个角度介绍我国南极考察队的感人事迹,形成了鲜明的南极系列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2010年是中国第四次组队对北极进行考察,这也是中国“十一五”期间北极科学考察的收官之作,这次我也有幸去北极考察。本来我以为到北极考察和南极一样搞搞新闻报道挺好的,结果这次国家海洋局领导看我去了,又给我加了担子。除了搞新闻报道外,还担任考察队党委委员、考察队党办主任、综合队党支部书记。我们7月1号从厦门出发,此次到北极主要考察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的关系。因为大家都知道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变化得比较厉害。此次北极考察我们“雪龙”号考察船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奇迹——最远到达北纬88度26分,而且在这个位置上,考察队有16个人坐直升飞机到北极点进行了考察。我也是其中之一。有幸到达北极点,在北极点协助科学家收集了很多样品,拍摄了一些北极点的照片和影像。据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北极点。
【画外音】让刘涛骄傲不已的是,他不仅亲身经历了到地球南北两极的考察任务,而且在两次参加南极和北极考察后,还分别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和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这两次接见的照片已经成为他最为宝贵的珍藏之一。他根据自己参加南极考察队的经历,撰写出版了约50万字《南极纪行》一书。2011年9月又根据他参加北极考察队的经历,撰写出版了约53万字的《北极纪行》一书。这两本有关南北极的图书,集记事、资料、照片、科普资料为一体,写作方法独特、新颖,图文并茂,是目前为止国内仅有的对南北极考察全过程进行详细跟踪报道的著作。
【主持人】我们家乡丹东可以说是靠海的一个城市,那您对丹东在海洋工作方面有些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呢?
【同期声】海洋专家----刘涛
丹东是咱们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好地方,是“三沿”城市——沿江、沿边又沿海。一个是充分利用好港口,我看过辽宁实施的“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和国务院有关批示的材料,都有港口建设、物流,航运方面的内容。因为我家在东港住,我每次回去都到海边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总觉得变化不如其他地区快。我看到一个旧的资料:去年丹东港的上半年吞吐量是3000多万吨,我觉得少了点,还不够大港口一个月的吞吐量,所以还应做大港口规模。当然我看有一则报道,丹东港有一个规划还是挺鼓舞人心的,但要实现这个规划还需要大大地提速。
第二个就是丹东的特点非常鲜明,山区有山区的特点,沿海有沿海的特点,如何利用丹东的特点做好具有丹东特色的“山海”文章,我认为是要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这也是“五点一线”计划当中提到的任务,还是很有特点的。特别是当前人们消费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新的需求和环境,我觉得如何做好做大做强还是挺重要的。
【画外音】毋庸置疑,丹东在物流方面、运输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而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距朝鲜、韩国、日本海运距离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始终是刘涛关心的问题,采访中,刘涛反复跟记者提到,丹东港作为东北三省一个新的出海口,打造丹东港,加强物流海洋运输十分重要。同时,也千万要珍惜和爱护咱们丹东家乡特有的山水美景和自然环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因为它是一个关乎千秋万代的事情。
【同期声】谢谢家乡关心,也同时祝家乡的父老生活越来越好,谢谢!
【主持人结束语】
好了。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本期的《东西南北丹东人》。如果您的家人或者朋友没有及时收看到我们节目的话呢,可以直接登陆我们节目网站:www.ddtv.cn就能随时点击观看了。好,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